——中美关系研究专家ScottWilson应邀作客英华人文讲座
3月10日,应英华人文系列讲座邀请,美国南方大学教授、知名政治学学者Scott Wilson就当代“当代美国文理学院”这一主题为上外师生带来讲座。此次讲座为英华人文系列讲座第60讲,讲座由威尼斯7026官网王欣教授主持。
众所周知,文理学院所推行的通识教育是一种“非职业的、非专业的教育”,在西方可以追寻到古希腊时期的“博雅教育”。根据Scott Wilson教授的解释,通识教育的初衷乃是为培养有强烈社会责任意识的公民,从而成为精神上的“完人”。在美国,通识教育也一直作为精英型大学的基础课程存在。然而进入二十世纪以来,通识教育以及它的主要践行者,美国的文理学院却呈现衰落之势,让纯粹的人文学科不可避免地成为“象牙塔中的学问”。那么,拥有深厚人文传统的文理学院面对当今社会的诸多挑战应该如何应对,又该如何让看似“不食人间烟火”的人文学科走出象牙塔,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学者,以究天人之际
古希腊作为西方近代人文主义思想的滥觞之地,向来重视人才的培养及知识的传授。早在智者学派大行其道之时贵族阶层就将人文知识的学习与哲学的探索作为一种高尚的追求。而苏格拉底提出“知识及美德”,将哲学变为人学之举更是将人本主义思想提升到新高度。至柏拉图时代的雅典学院已经颇有现代文理学院的雏形。受其启发,美国文理学院的授课模式,也融合了苏格拉底所倡导的“启发式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并有大量机会与教师探讨以及进行合作探究。
作为一所文理学院的政治系主任,Scott Wilson教授向大家展示了他所在学校的宣传视频,群山环抱,绿树成荫,一座中世纪古堡式的建筑坐落其中,现代文明在这里几乎找不到任何痕迹。学校中心的古老教堂更是增添了浓厚的宗教色彩。不过人们三五成群地讨论、阅读,随处彰显的深厚的人文底蕴着实令人神往。也许,相比于工程、经济类的专业技能型“小学”,政治学、哲学、基础自然科学等等究天人之际之“大学”教育更适合在地处偏僻的校园展开,以防止学生因快节奏的世俗生活不能专心治学。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让学问走出教室,经世致用
因为受欧洲中世纪大学的三科(文法、逻辑、修辞学)四艺(几何、算术、天文、音乐)的课程模式影响,通识教育课程大多集中在人文社会科学与少数的自然科学,这些看似空泛玄虚的课程与社会功利的务实的要求并不相符;文理学院也随之展开自我反省,部分学校提出了“学生责任”——以向社会培养良好的高尚的公民为办学宗旨——的说法后,自然而然地,学校要求学生走入社会,利用所学知识开展调查研究,并联合地方政府,向学生提供“社区参与”项目,从而使得学习并不止于课堂。
Scott Wilson教授指出,相较于研究型大学重研究轻教学的倾向,同时得益于小班化,精英化的教学方式,文理学院在了教与学的结合上更具优势。因为导师可以指导到每个学生,学生也在种种实践活动之中培养了极强的参与感与思辨精神,所以在日后的社会生活中,更容易将这种创造力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新时期与新机遇
尽管通识教育模式曾经是包括常春藤盟校在内的美国顶尖学校所推行的教育模式,其价值也在近年来逐步被国内学者所提倡,但通识教育的式微又是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还是办学之初的目标人群就是贵族精英阶层的人群,其高昂的学费令大众望而却步,进而这种精英阶层的教育也难以推而广之。更为重要的是,崇尚小规模教学的文理学院因为极小的招生规模也大大限制了人们的选择范围。
Scott Wilson教授指出,二十一世纪文理学院虽然在近期内遭受了瓶颈,但从长远方向上考虑,这种致力于全人教育的理念和模式将会使学生终生受益。况且,文理学院也正在尝试招收国际学生,设置更加灵活的课程及有意识培养学生特定方向的兴趣并适度引入职业教育相关内容。所以,我们为何不着眼教育的未来,专注于更为学子精神境界与人文修养的提高?上外威尼斯7026官网也在几年前进行了英语教育人文化改革的种种尝试,不也正是这种通识教育模式的扩展与延续?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只要我们不会放弃这种理念并坚持下去,它终将重现昔日的辉煌。
(英华记通部记者王子豪姜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