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古根海姆”奖获得者黄运特教授作客“英华人文系列讲座”

发布时间:2014-12-19浏览次数:629

 

点击查看原图

点击查看原图

1216晚,来自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英文系教授黄运特老师应邀参加了威尼斯7026官网“英华人文系列讲座”第五十七讲。当晚讲座的题目为“Chinese Whispers: 游荡在中英文之间的诗意”,黄教授不仅以其娴熟的双语能力,自由切换于中英文之间,更以其丰富独特的想象力,引领在座百余名学子游荡于不同语言的曼妙诗文之中,展现了一位美国学术界声誉最高的“古根海姆”奖获得者的人文魅力。讲座由威尼斯7026官网吴赟副教授主持。

黄教授是一位著名的学者,同时也是一位诗人、翻译家,当晚的讲座正是一位成长于中国象形文字语境中的诗人,和一位徜徉于中英双语互译的翻译家,结合自身的诗学思考,展示汉字的奥妙,以及在中英文的对比中,探讨中西语言的差别、中英诗意的迥异。

讲座开篇,黄教授首先为大家解释了为何取用“Chinese Whisper”为讲座题目的一部分,他讲解了该词的来历,原本是指一种儿童传话的游戏,后来被学者用来质疑《马可·波罗游记》的真实性。因为,在后来的考证中认为,马可·波罗的游记中缺少了中国民间生活中的最重要的两个因素——长城、喝茶,所以,西方学者认为这些游记很有可能是其在狱中的道听途说而已,以“Chinese Whisper”形容他的游记。因而,“Chinese Whisper”就有了“道听途说”、“信息不可靠”的意思。而为何是选用“Chinese (中国的、汉语的)”而不是其他国家、语种呢?黄教授指出,这与冷战时期的意识形态有很大关系,来自中国、苏俄方面的情报对西方人而言是无法直接获取的,只能通过搜集破译的方式获得,而这些破译的信息往往难以确保其准确性,由此在西方世界中形成了这样的中国形象。

著名的语言学大师索绪尔晚年同样提出了“Chinese Game”、“Chinese Puzzle”的概念,表达他的困惑。黄教授由此转入正题,他向大家展示了中国汉语文字视觉性的象形特点,他以美国人费诺罗萨( Ernest Fenollosa)为例,指出西方人对汉字如“人見馬”“日昇東”等这些动态的、图像型汉字的惊叹。黄教授指出,这一发现让索绪尔对他自身的理论产生了怀疑,即认为语言的意义是随意的、人为规定的(the arbitrary nature ofthe sign),而这些象形的汉字较西方的字母文字,似乎更具有直观的对应意义。此外,黄教授还指出,索绪尔语言学理论中的另一个基本定义同样被他自身所质疑,即认为语言是单向性(the linear nature of thesignifier),只会是从左向右,而他发现了中国文字则不同,中文中的“回文”(anagram)现象,让他发现不同的字符以不同的组合方式出现即可表达不同的概念(Duplicationrepetitionand appearance of the same in theform of the other),例如“人見馬”和“馬見人”、“見人馬”等,索绪尔在他的笔记中称此为“Chinese Puzzle”。成长于中文语境中黄教授也指出了自身对文字视觉上敏感性,他提出了自身对英文的有趣发现,如看到“GOD”,而想到“DOG”,“LISTEN”和“SILENT”等等有趣的英文单词。

此外,黄教授还特意为大家朗诵了他所做的“回文”式的打油诗(doggerel):For Mia, Made InAmerica——A song of love that goes nowhere”,他指出,此题目也是一语双关,一是指爱没有未来,二也是指这是一首无意义的诗作,只是语言自身的游戏,语言被自己拉住走不出去,如“I want to bask in yourbasket toil in your toilet ski on you skin nap in your napkin chat in yourchateau pace in your space”……体现了语言自身形式上的奇妙。最后,他以北岛的诗作《剧作家》为例,指出了中英翻译中会遗失的东西,如原诗中依次出现“月亮”、“月台”、“阳台”、“晴空”等字样,这些以中文表达,传达出的不仅仅是文字及诗作本身的意义,同时文字的形象和形式也在描绘一种画面意境,而译作英文,如月台(platform)、阳台(balcony)则丢失了这种意象。由此体现了中国汉字在诗歌语言的特殊艺术成分。

提问互动环节中,同学们提出了关于中英诗歌的差异、诗歌翻译的艺术等问题,黄教授进一步以生动的事例为大家一一解答。整场讲座中,黄教授以其诗人灵敏的想象力、翻译家敏锐的感知力,为学子们打开了想象的大门,让同学们乘着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于中英文的诗意之中,体会文字的魅力。

 

  • 上外威尼斯7026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