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文学经典导读》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英文名称】Survey of Classic Science Fictions
【课程类型】专业方向课程
【授课语言】英语
【适用专业】英语语言文学
【开课学期】第2学期
【先修课程】无
【总学时数】36
【总学分数】2
【教研室】文学教研室
【执笔人】肖一之
【审核人】
【编写(修订)日期】
一、课程简介
科幻小说是技术时代的文学,随着科技日益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科幻小说越来越承载了从伦理和审美层面反省科技对人类生活冲击的功能,通过阅读科幻小说,当代读者获得的不光是审美的享受,同时也在从思想上和伦理上反思科技进步。本课程从科幻小说的源头开始,按照时间顺序介绍这一文类的发展历史,并带领同学阅读各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科幻中短篇小说。
二、课程教学目标
(1)了解科幻文学的基本发展历史和主要作家作品,体会不同时代的英语文学的语言特色,理解科幻文学是如何反应了其所产生的历史阶段的社会历史文化思潮。
(2)掌握阅读英文科幻文学作品的方法,学会阅读英语文学作品的一般方法,初步掌握英语文学论文的写作。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思考能力,增强学术诚信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先修课的要求
本课程不要求先修课程,但是选课的学生需要有能熟练阅读英语文学作品和用英语讨论作品的语言能力。
四、教学环节、内容及学时分配
序号 | 主题 | 学时 | 组织形式 | 教学内容 | 支撑课程目标 |
1 | 技术时代的文学想象:科幻文学概论 | 2 | 讲授及讨论 | 介绍课程整体安排 | 支撑课程目标1 |
2 | 哥特科幻小说:寻找科学的文学语言 | 2 | 讲授及讨论 | 介绍科幻小说的早期形式 | 支撑课程目标1、2和3 |
3 | 从“科学罗曼斯”到“科幻小说”:科幻小说的诞生 | 2 | 讲授及讨论 | 介绍科幻小说在19世纪晚期出现的历史 | 支撑课程目标1、2和3 |
4 | 软科幻与硬科幻 | 2 | 讲授及讨论 | 继续介绍基本科幻批评概念 | 支撑课程目标1、2和3 |
5 | 科幻小说的黄金时代 | 2 | 讲授及讨论 | 介绍20世纪上半叶科幻小说的发展 | 支撑课程目标1、2和3 |
6 | 时间旅行 | 2 | 讲授及讨论 | 继续介绍基本科幻批评概念和时间旅行文本的特点 | 支撑课程目标1、2和3 |
7 | 太空歌剧 | 2 | 讲授及讨论 | 继续介绍基本科幻批评概念和太空歌剧文本的特点 | 支撑课程目标1、2和3 |
8 | 科幻小说的世界建构 | 2 | 讲授及讨论 | 讨论科幻小说的虚拟世界建构的方法 | 支撑课程目标1、2和3 |
9 | 从科幻小说到科幻“文学”:新浪潮科幻小说 | 2 | 讲授及讨论 | 介绍20世纪60年代起科幻小说的发展 | 支撑课程目标1、2和3 |
10 | 女性和科幻小说 | 2 | 讲授及讨论 | 介绍科幻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特点和女性主义科幻写作。 | 支撑课程目标1、2和3 |
11 | 或然历史小说 | 2 | 讲授及讨论 | 继续介绍基本科幻批评概念和或然历史小说文本的特点。 | 支撑课程目标1、2和3 |
12 | 机器人、人工智能 | 2 | 讲授及讨论 | 继续介绍基本科幻批评概念和科幻小说中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形象的特点。 | 支撑课程目标1、2和3 |
13 | 科幻小说消融的边界:赛博朋克为什么朋克 | 2 | 讲授及讨论 | 介绍20世纪80年代以来科幻小说的发展 | 支撑课程目标1、2和3 |
14 | 科幻小说的社会议题 | 2 | 讲授及讨论 | 介绍当代科幻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作家以及关注的主题。 | 支撑课程目标1、2和3 |
15 | 中国科幻简史 | 2 | 讲授及讨论 | 专题介绍中国科幻文学的历史 | 支撑课程目标1、2和3 |
16 | 科幻论文写作工坊 | 2 | 研讨课 | 展示讨论期中论文写作中出现的问题 | 支撑课程目标1、2和3 |
17 | 嘉宾讲座 | 2 | 讲授 | 邀请当代科幻作家和研究者开设专题讲座 | 支撑课程目标1、2和3 |
18 | 课程答疑 | 2 | 研讨课 | 回答关于课程和期末考试的问题 | 支撑课程目标1、2和3 |
五、教学策略与方法建议
本课程以教师讲座加课堂研讨的形式进行,学生课前阅读每周布置的科幻文本,课上首先对文本展开讨论,以文本讨论为基础进入科幻文学的历史学习。通过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课堂活动,让学生能够体验并掌握英语文学阅读,尤其是科幻文学作品的阅读方式,在课程结束后,学生能够参考资料独立阅读英语科幻文学作品,并从自己的阅读体验出发结合文本撰写言之有物的论文。
六、教材与学习资源
教材: 自编讲义
其它教学参考资料:
《科幻文学论纲》,吴岩,重庆大学出版社,2021
A Companion to Science Fiction,David Seed, Blackwell, 2005
七、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 | 考核依据/形式 | 对应课程目标 | 所占比例 |
平时成绩 | 课堂讨论 | 课程目标3 | 10% |
期中初稿 | 课程目标1、2、3 | 35% | |
期末考试 | 闭卷考试 | 课程目标1、2、3 | 50% |
考勤 | 考勤 | - | 5% |
总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