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英文名称】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程
【授课语言】中、英文
【适用专业】英语语言文学专业
【开课学期】第2学期
【先修课程】无
【总学时数】 36
【总学分数】 2
【教研室】 一年级教研组
【执笔人】 衷苾璇
【审核人】
【编写(修订)日期】 2024年6月3日
一、课程简介
在以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为特征的新时代,人与人、群体与群里之间在多元文化环境中如何相处与合作成为热议话题,因此培养善于跨文化沟通及具有较强跨文化能力人才的需求日益凸显。本课程包括跨文化心理、跨文化交际及跨文化适应三大板块,通过介绍跨文化交际理论知识、文化身份和价值观、语言与非语言交际技巧及文化休克、跨文化适应、跨文化冲突等内容,让学生从认知、情感和行为三方面更好地理解和包容文化差异,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积极应对文化偏见、文化休克及跨文化冲突,从而更富有包容心、同理心,并能进行有效和恰当的跨文化沟通。
二、课程教学目标
《跨文化交际》是本科英语专业的必修课程,其教学目标与新文科建设目标一致,旨在培养兼具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具有正确价值观及高水平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外语人才,让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融合、互鉴共荣。该课程还将思政元素融入到教学中,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及身份认同、提升文化自信、讲述中国故事并传播中国声音。
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跨文化交际理论基本知识、中国文化知识、世界文化知识,系统掌握跨文化研究方法(支撑自我反思、包容心、同理心、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素养培养);
课程目标2(能力目标):具备跨文化沟通和跨文化冲突应对能力,能够正确运用所学跨文化交际相关理论知识,解决因文化因素产生的冲突等问题(支撑沟通合作、国际传播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及协作意识等素养培养);
课程目标3(素养目标):培养自我反思、沟通合作、国际传播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增强包容心、同理心、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及协作意识。
三、先修课的要求
无
四、教学环节、内容及学时分配
跨文化交际导论(支撑课程目标1)
学时:2
主要内容:介绍课程背景、大纲、目的与考核要求。介绍文化、交际和跨文化交际定义,跨文化学科历史与背景,跨文化研究代表人物、著作、学会,跨文化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等。提升学生对跨文化研究的认知与理解。
重点、难点:对开课必要性和课程目标的理解及对跨文化交际学科的理解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课堂专题讨论、
跨文化语言交际(支撑课程目标1)
学时:2
主要内容:结合各类例子及阅读“Different Language,Different World”文章,介绍跨文化语言交际、语言文化、高低语境理论等,并分析语言交际中的文化价值观差异,让学生对由语言交际带来的冲突和误解有进一步的认知。
重点、难点:对跨文化语言交际概念及理论的理解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课堂专题讨论
跨文化非语言交际(一)(支撑课程目标1)
学时:2
主要内容:结合各类例子,“A World of Gestures”等视频及“你比划我猜”游戏,介绍跨文化非语言交际定义、特点、作用等,让学生对由非语言交际带来的冲突和误解有进一步的认知。
重点、难点:对跨文化非语言交际概念的理解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课堂专题活动
跨文化非语言交际(二)(支撑课程目标1)
学时:2
主要内容:介绍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类别如副语言、面部表情、身体动作、肢体接触、眼神交流、交际距离及着装文化等,并介绍在不同文化中非语言交际是如何使用的。
重点、难点:对跨文化非语言类别的理解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课堂专题讨论
跨文化非语言交际(三)(支撑课程目标1)
学时:2
主要内容:介绍社交媒体中的非语言交际如表情符号使用;通过表情符号游戏,“The Book of Faces”文本阅读与分析以及“In Defense of Emojis”演讲视频,介绍非语言交际符号的文化背景,作用和形式。
重点、难点:对多媒体文化交际的理解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课堂专题讨论
认知与文化(支撑课程目标1)
学时:2
主要内容:介绍认知的定义和特征。介绍影响认知的因素,以及认知与文化的关系。通过一系列例子让学生反思自己的认知过程。
重点、难点:对认知和文化的关系的理解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课堂专题讨论
价值观与身份认同(支撑课程目标3)
学时:2
主要内容:通过“Warming up”活动了解身份的概念和类别;通过杨舒平在马里兰大学的演讲视频和“列车困境”价值观案例,介绍跨文化交际顺应、跨文化适应等相关理论,让学生理解价值观的多样性,反思中国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价值认同、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文化自信。
重点、难点:对文化、价值观及身份的理解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课堂专题讨论
文化偏见(支撑课程目标3)
学时:2
主要内容:通过有关文化偏见的相关视频,介绍民族中心主义,DMIS模型等相关概念;通过“The Green Book”电影片段赏析和“It’s only Skin Deep”文章阅读与分析,让学生理解文化偏见的概念、内容和形式。
重点、难点:对文化偏见概念等内容的理解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课堂专题讨论
文化差异比较(支撑课程目标3)
学时:2
主要内容:通过文化差异视频让学生列举不同国家的社会规范,传统习俗,价值观,餐饮文化,交通文化等,并介绍文化禁忌例如食物禁忌、行为禁忌和宗教禁忌等。
重点、难点:增强对文化差异的包容性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课堂专题讨论
文化模式和交际基础(支撑课程目标3)
学时:2
主要内容:通过“Matching the Thing”活动,介绍“The Rice Theory”及整体性和分析性思维概念,分析中国南北方文化差异,让学生理解跨文化不仅存在于不同国家之间,也存在于同一国家不同地区之间;介绍Florence Kluckhohn and Fred Strodtbeck的文化模式功能,分析文化及价值观差异形成的根源。
教学要求:
重点、难点:对产生文化差异的根源的理解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课堂专题讨论
文化模式和交际分类(支撑课程目标3)
学时:2
主要内容:通过多个案例分析,介绍Geert Hofstede的“Cultural Dimensions”: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男性化与女性化、长期取向与短期取向及自身放纵与约束等六个文化维度,并分析中国的六个文化维度。
重点、难点:对Geert Hofstede文化维度的理解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课堂专题讨论
文化休克(支撑课程目标2)
学时:2
主要内容:观看“English Vinglish”和“Outsourced”电影片段,让学生根据电影里所体现的跨文化交际内容,运用课堂所学的跨文化理论知识进行分析;介绍文化休克概念,文化休克症状及应对文化休克的方式。
重点、难点:增强文化休克的应对能力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课堂专题讨论
跨文化适应(支撑课程目标2)
学时:2
主要内容:通过“Shanghai Calling”电影片段及“American Factory”纪录片片段,介绍跨文化适应的概念,类别,相关理论,适应过程模型等,帮助学生提升跨文化适应能力。
重点、难点:增强跨文化适应能力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课堂专题讨论
跨文化冲突(支撑课程目标2)
学时:2
主要内容:通过“Alligator River”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给出统一答案,从而了解由于不同价值观、文化、家庭、教育环境背景等因素所导致的文化冲突以及应对冲突的不同方法,介绍跨文化冲突概念和分析冲突产生的根源,从而提升跨文化冲突应对能力。
重点、难点:增强跨文化冲突应对能力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课堂专题活动
跨文化案例展示(一)(支撑课程目标2)
学时:2
主要内容: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跨文化冲突案例,并在课堂上以情景表演的方式呈现。需选择包含中国在内的至少三个国家文化,扮演来自不同国家/地区的人,模拟在日常生活,商务沟通等方面可能出现的跨文化冲突。展示过后,还需介绍中、外文化差异,运用课堂学习的跨文化理论知识分析冲突产生的原因,并给出合理化建议。
重点、难点:考察对跨文化相关知识的掌握,和跨文化案例的设计能力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课堂展示活 动
跨文化案例展示(二)(支撑课程目标2)
学时:2
主要内容: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跨文化冲突案例,并在课堂上以情景表演的方式呈现。需选择包含中国在内的至少三个国家文化,扮演来自不同国家/地区的人,模拟在日常生活,商务沟通等方面可能出现的跨文化冲突。展示过后,还需介绍中、外文化差异,运用课堂学习的跨文化理论知识分析冲突产生的原因,并给出合理化建议。
重点、难点:考察对跨文化相关知识的掌握,和跨文化案例的设计能力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课堂展示活动
五、教学策略与方法建议
本课程旨在提升学生跨文化能力和文化差异敏感度、包容度,以跨文化交际理论为基础,了解如何理解文化差异、树立正确价值观、应对文化冲突和文化休克,并能更好地适应新文化。
本课程依据威尼斯7026官网威尼斯7026官网培养计划,根据教学对象的背景、特点和需求,以跨文化交际理论为基础安排教学内容,采用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主体相结合、以多媒体为辅助手段的互动研讨式教学方法。本课程注重理论构建和实践训练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文本阅读、视频赏析、课堂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创新性和批判性思维。教学内容包括跨文化心理、跨文化交际和跨文化适应三大部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传播中国文化,具备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同理心及较强跨文化沟通能力,更好地包容文化差异并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有效、积极和得当的沟通交流,更加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以减少文化冲突和文化休克发生的频率,更好地适应新文化,从而在当今社会更具竞争力。
六、教材与学习资源
教材:
1. 陈国明.跨文化交际学(第2版),[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其它教学参考资料:
1. 翁立平.什么是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21.
2. 张红玲, Steve J. Kulich.大学跨文化英语综合教程(第二册)[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9.
七、考核方式
本课程考核内容包括跨文化交际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以及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
考核方式1:出勤及课堂表现,占比20%(对应课程目标1,2)
考核方式2:期末小组情景展示,占比40%(对应课程目标1,2,3)
考核方式3:期末考试,占比40%(对应课程目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