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教学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思想——肖维青

发布时间:2012-12-19浏览次数:1829

从教低年级的精读,到教高年级的翻译,多年前,我实现了这个“华丽的转身”。曾几何时,我不禁窃喜,终于挤进了高年级教学组;自豪并没有持续多久,随之而来的是迷惑。因为当我不断向学生兜售翻译之“技”、翻译之“术”时,我感到一种乏力,一种内在的空虚。作为一名高年级教师,教学到底应该停留在什么层面?

前不久,我看到这么一段文字:“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是当代外语教育的根本,是国家战略发展对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理性思考和现实需求方面的迫切需求。科学具有内在的整体,被分解为单独的部门不是事物的本质决定的,而是由于人类认识问题的能力局限性。其实,科学精神本身就是一种人文精神。因此,我们需要从整体上着眼,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结合起来观察和思考问题;而人类思想史上最有成就的发展,往往是在两条不同思想路线的交叉点上。所以,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有机结合机制,应当是我们大学教育的重要发展途径。”(引自第七届中国外语教授沙龙)

这段话,非常精准地概况出了外语教育、翻译教育,甚至是我们的大学教育的发展路径。以具体的翻译教学为例,教给学生从词到句到篇章的翻译技巧,在课堂上讨论翻译辅助软件,都体现了翻译教学的科学精神;但是,我们的翻译教学缺乏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关照。翻译课,不是一门单纯的语言技巧课程,而是一门humanities课程,把培养学生的思想、感情作为己任。几年前,我对本科翻译专业三年级的学生做过一个问卷,大多数学生无法写出三个以上中国著名的翻译家。这不仅仅是一个翻译史、翻译常识的问题,这说明学生对中国的文明历程缺乏了解,对翻译工作的甘苦缺乏了解,而对翻译活动的重要性、复杂性的认识,则更无从谈起。所以我教授翻译课,规定学生每堂课做一个mini-presentation,以翻译家为主题,梳理五四以来的中国翻译,这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另外,翻译课不能完全上成习作讲评的教师一言堂,一定要让学生参与讨论,形成自己的观点,锻炼思辨能力,培养一定的学科素养。

李筱菊教授说过:要从人本主义的角度去尊重、培育、爱护每一个学生,并与之互动交流……最关键的是要把学习者看作完全的人,而不是患有英语缺乏症的病人,如果不这样看,教师就会像有些医生一样,只治病,不治人。我想,翻译教师也应该如此。

 

  • 上外威尼斯7026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