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文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
【适用专业】英语语言文化、翻译学
【开课学期】2
【总学时】36
【总学分】2
【先修课程】无
【执笔人】孙艳
【编写(修订)日期】2016年6月、2022年9月、2024年6月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为面向英语专业一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课,是新国标中英语专业的核心课和必修课。课程采取文学体裁与文学历时发展演变两个维度,涵盖散文、诗歌、戏剧、小说等文学体裁的类型、特征以及代表性文本解读。《英语文学导论》在“人文化”教育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致力于培育思想素质过硬、中外人文底蕴深厚、跨文化沟通和专业能力突出的学生。
二、课程教学目标
(1)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深入阅读和理解不同英语文学类别作品、理解掌握握不同文学类别的特征(支撑语言素养培养)
(2)课程目标2(能力目标):具备阅读文化文本的语言综合能力、人文素养与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深度分析批评能力和跨文化交际、创新能力(支撑人文素养培养)
(3)课程目标3(素养目标):有机融入中国历史和文学、中外文化比较等话题,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支撑文化素养培养)
三、教学环节、内容及学时分配
教学环节 | 教学内容 | 课程思政的教学知识点 | 支撑课程目标 |
第一周:文学与文学阅读 | Ø 文学的定义 Ø 文学性 Ø 文学文本的开放性 Ø 文学阅读的互动性 Ø 文学阐释的复杂性
| ü 了解文学文本和史实之间的关系 ü 反思阅读行为的目的和意义 ü 培养批判意识和批判思维 | 2、3 |
第二周:散文(一)
| Ø 了解散文文类的形成过程 Ø 掌握散文定义、文类特征 Ø 掌握散文阅读方法 Ø 了解重要散文作家和作品 | ü 比较研究研究中西方散文文体 ü 探索散文文本虚构和非虚构相结合的文本特性,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 1、2 |
第三周:散文(二) | Ø 了解培根和伍尔夫的创作背景 Ø 了解布鲁姆斯伯里团体 Ø 掌握《纳西索斯》和《飞蛾之死》主题和创作风格 | ü 从新历史主义视角分析作家、作品、创作背景和读者之间的多维关系 | 1、2 |
4第四周:诗歌(一) | Ø 掌握诗歌概念 Ø 掌握诗歌韵体特征 Ø 掌握诗歌格式特征 Ø 熟悉诗歌创作技法 | ü 审视诗歌内容和形式的融合模式,探讨诗歌的社会功能。
| 1、2 |
第五周:诗歌(二) | Ø 掌握文学概念:十四行诗、湖畔诗人、印象派诗歌 Ø 了解莎士比亚、华兹华斯和庞德的诗歌创作风格 Ø 分析莎士比亚第18首十四行诗华兹华斯《独行徐徐如浮云》、庞德《在一个地铁车站》 | ü 探查诗歌流派演变的社会历史原因 | 1、2 |
第六周:文艺复兴和现代戏剧(一) | Ø 掌握戏剧概念 Ø 掌握戏剧文类特征 Ø 了解戏剧分类 Ø 了解戏剧和剧场的演化历史 | ü 探索剧场的公共场域性和社会政治功能
| 1、2 |
第七周:戏剧(二) | Ø 了解莎士比亚创作背景 Ø 熟悉莎士比亚创作图谱 Ø 掌握莎士比亚悲剧特征 Ø 阅读分析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 | ü 探索莎士比亚在两任国王在位期间创作的差异性及其原因 ü 将莎士比亚与中国剧作家做比较文学和跨文化研究 | 1、2 |
第八周:戏剧 (三) | Ø 了解阿瑟·米勒创作背景 Ø 掌握阿瑟·米勒现代悲剧的特征 Ø 阅读分析《推销员之死》 | ü 探索犹太剧作家阿瑟·米勒创作的政治主题和诉求 ü 探讨《推销员之死》对“美国梦”虚幻性的反思 | 1、2 |
第九周:哥特文学 | Ø 了解哥特文学的起源 Ø 掌握哥特文学概念、特征 Ø 熟悉早期哥特文学的局限 Ø 了解哥特文学的新形式 | ü 探索哥特文学从以匿名实验形式诞生到后世推陈出新、保持恒久文学魅力的历史、文化、心理因素
| 1、2 |
第十周:哥特文学 | Ø 了解霍勒斯·沃波尔的创作背景 Ø 熟悉第一部英国哥特小说与哥特建筑的关联 Ø 掌握早期哥特文学元素 Ø 阅读分析《奥特兰托城堡》、《致艾米莉一支玫瑰》 | ü 通过分析哥特文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研究中国读者对西方文学的接受态度和程度。 | 1、2 |
第十一周:短篇小说(一) | Ø 掌握短篇小说概念和特征 Ø 了解短篇小说代表作家、作品 Ø 熟悉短篇小说文类的发展历程 Ø 掌握短篇小说常用叙事结构、叙事角度 Ø 阅读分析爱伦坡短篇小说《黑猫》 | ü 通过追溯短篇小说文类起源与发展,研究文学与社会媒体、印刷和出版技术的关系 ü 讨论短篇小说的犯罪主题 | 1、2 |
第十二周:短篇小说(二) | Ø 了解吉尔曼创作背景 Ø 掌握女性主义文学、受局限叙述者概念 Ø 阅读分析短篇小说《黄色墙纸》 | ü 探讨文学中女性形象 ü 研究女性作家的文学创作动机 | 1、2 |
第十三周:历史小说(一) | Ø 掌握历史小说定义、特征 Ø 了解历史小说代表作家、作品 Ø 熟悉历史小说常用创作手法 | ü 中西历史小说对比研究 ü 探讨历史小说与历史事件关系 | 1、2 |
第十四周:历史小说(二) | Ø 了解狄更斯创作背景 Ø 熟悉狄更斯个人经历和创作风格 Ø 掌握维多利亚文学概念 Ø 掌握历史小说创作技巧 Ø 阅读分析《双城记》 | ü 比较研究法国大革命和狄更斯作品对法国大革命的文学创作 ü 探讨狄更斯对法国大革命态度、创作《双城记》目的 | 1、2 |
第十五周:儿童小说(一) | Ø 掌握儿童文学定义、分类 Ø 了解儿童文学文类的历史演变 Ø 熟悉儿童文学创作范式 | ü 对比研究中西儿童文学文类 ü 探讨儿童文学的道德导向功能 | 1、2 |
第十六周:儿童小说(二) | Ø 了解怀特的创作背景、个人经历、创作风格 Ø 了解怀特儿童文学创作流程 Ø 熟悉怀特儿童文学的社会传播 Ø 阅读分析《夏洛特的网》 | ü 讨论《夏洛特的网》 能够跻身世界儿童文学阅读榜单榜首原因 ü 探索文学作品改编 (音频、视频、舞台剧、音乐剧)与文学作品之间关系 ü 对比研究中西经典儿童文学 | 1、2 |
第十七周:文学运动(一) | Ø 了解文学流派与社会背景之间关系 Ø 熟悉文学流派代表作家、作品 Ø 掌握文学流派特征、核心主张 Ø 熟悉文学流派演变流程 | ü 探讨作家与文学流派的关系 ü 探索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之间关系 | 2、3 |
第十八周:文学运动(二)、 课程综述 | Ø 了解文学运动在不同国家发生时间差异性 Ø 掌握不同地域文学流派新特征 Ø 熟悉课程阅读文本与文学运动对照图谱 | ü 讨论文学和文化身份、国民性之间关系 ü 探索文学传播与文化传播关系 | 2、3 |
四、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反思
(一)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思路反思
本课程通过文类划分的横向研究方法,时间顺序的纵向研究方法、中西文化对比的对比究方法,融合时空语境的新历史主义研究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文学文本进行微观考查,出离文学文本进行宏观探索,克服过度注重文本细节倾向和过于理论化倾向带来的弊端,培养学生对比研究意识,培养立足中国文化、具有国际视野的卓越外语人才。
(二)课程思政知识要点的反思
本课程包含总论版块、散文版块、诗歌版块、戏剧版块、哥特文学版块、短篇小说版块、历史小说版块、儿童文学版块和文学流派板块。每个板块涵盖文学理论知识、社会历史知识、作品文本分析和问题探讨四个部分。通过这样的知识点构建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融合微观和宏观考察视角,养正全局意识和整体性思考能力。
(三)课程思政育人要素反思
文学是各民族文化结晶,文学作品因而不仅是阅读者提升语言能力的媒介,也是进行比较研究、跨文化理解的重要通道,又是了解社会重大关切、解决人类命运危机、构建命运共同体的重要途径。本课将引导学生将文学阅读置于具体的社会历史语境下,多维考察“作者”、“创作时空”、“文本”、“阅读者”、“阅读者时空”之间的动态、立体结构关系。学生通过本课程不仅能够深入文本体验作品的美学价值,也能够更换视角对文学创作进行宏观考核,深化独立思考意识,提升批判思考能力,进而建立正确的文化观和价值观。
(四)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反思
课程思政不是思政元素的简单复制导入,而需要进行全面、立体、深入的体系性创新:在教育结构上,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多元统一;在教学模式上,实质性介入学生生活,触及隐性根源,生发积极影响;在课程体系上,融汇教学体系、教材体系、学科体系、管理体系建立健全的课程体系;在教学思维上,创造性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以新思维、新方法解决新问题。本课程以英语文学文本为入口,引导学生进行历史、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的深入思考,同时本课程注重微课、慕课、课程教材开发等多种教学技术和教学环节协调一致发挥作用,建立介入学生生活多元效力生发点,构建课程思政课程体系。
五、教材与学习资源
主要参考资料包括(但不限于):
D. K. Singh. English literature. Surendra Publications,2010.
Atherton, Andrew. Experiencing English Literature. Routledge, 2023.
Michael G. Malouf. Literature, Empire, and the Making of Global English, 2021.
六、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 1:课堂表现,占比 10%(对应课程目标 1、3)
考核方式 2:作业,占比 20%(对应课程目标 2、3)
考核方式 3:期中考试,占比 30%(对应课程目标1、2)
考核方式 4:期末考试,占比 40%(对应课程目标1、2)